SailorHub

技术部操作规范分析

这篇文档的意义旨在:改进技术部门工作流程以及工作规范、提升工作效率

写在最前头

你一人做到,不难!但让大家都能按规矩做到,很难!

你一时做到,不难!但让大家持之以恒都能做到,很难!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1、制度、流程、标准操作程序(SOP) 和规范指南的关系

制度、流程、标准操作程序、规范指南是一个由粗到细的定义过程,循序渐进

1)、制度

制度是用于定义组织业务活动的边界范围,告诉组织员工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

2)、流程

流程是用于规定在制度圈定的范围下,部门内部、部门之间、团队成员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工作。

3)、标准操作程序

标准操作程序(SOP)是用于规定流程的某一个活动是应该按照如何的程序步骤进行操作的。

4)、规范指南

规范指南是用于规定 标准操作程序(SOP) 中每一个具体程序步骤的操作,应该达到的标准和应该注意的事项。

2、皇帝的新衣

企业往往制定了很多的制度、流程,文档写了一大堆、规定出了一个又一个,但结果又是如何呢?
结果往往是制度只是贴在墙上、写在纸上,根本没有人把它当回事。领导抓一抓,下面就紧一紧;领导 一旦不抓了,下面就松完了。
这样的制度流程都是假的,根本无法起到作用,是皇帝的新衣,大家秘而不宣罢了’

3、无法落实的根本原因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制度和流程的违法成本过低,标准操作程序(SOP)和规范指南的执法成本过高造成。
由于没有强制性约束的手段,当员工发现违反制度和流程的时候,没有人会来稽查,没有明确处罚,则下回如法炮制。物理学中的经典力学里面讲的“最短路径”,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由于没有高效的检测办法,在进行标准操作程序(SOP)和规范指南的执行上,检查的成本过高,导致这种检查无法持续进行。公安执法经常出现的“严打”一词,就是对此现象的最好注解。

4、如何落实

怎么改变这一现状?道理很简单,即提高违法成本,降低执法成本

1)、提高违法成本

推:规约制度流程的执行,在出现违反制度、流程、标准操作程序(SOP)和规范指南的行为时, 给与一定的惩处。
拉:将员工的绩效工资和其挂钩,其绩效工资的计算,由系统给出统计数据以供计算的参考依据。 通过推拉共举的方式,来到规约和引导员工行为,让其沿着公司制定的“最短路径”进行前进,而不是自己的 “最短路径”,则管理自然顺畅,水到渠成。

2)、降低执法成本

通过管理手段,将检查的标准量化、自动化,则检查的效率大大提升,有效降低了“执法成本”。

5、具体实现方法

基于工作流,将制度、流程、标准操作程序(SOP)和规范指南,变成真正可以“执行”的。

制度流程设计原则

在制度流程设计的过程中,很多人往往由于知识概念不清、逻辑性不强、对基本原理没有掌握,造成设 计的流程本身就是错误百出的。这样的流程本身就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这样的制度和流程,就算是落实实现,其结果反而相反,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荼毒更深。
因此掌握制度流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流程改进的根本基础。

1、岗位角色导向原则

制度和流程设计的基础是以岗位角色为导向,而非以人为导向。这是流程设计的一个基本常识。因为如果以人为导向,而人员一旦发生变化(升迁、调岗、离职),则所有的涉及流程都需要修改。
岗位角色不清,岗位职责混乱,是以人为导向而非以岗位角色导向的 “真正元凶”。
岗位设置清晰,职责分明,是制度流程推行的前提基础。

2、权责匹配原则

不同层级的事情,需要由不同级别的人员角色进行管理。每个角色都应该有其权限职责的范围,权责分配和角色的层级相匹配,高层、中层和基层均各司其职。

常见错误:

  1. 多头管理:权限与角色分配重叠;
  2. 无人负责:权限与角色分配漏洞;
  3. 大权独揽:权限过度集中,层次分配不合理;
  4. 事无巨细:权限和层级不匹配,权限过于上收;
  5. 监管漏洞:权限和层级不匹配,权限过于下发;
  6. 流程冗长:权限控制过度,审批环节过多;
  7. 管理失控:权限控制缺乏,缺乏流程控制;

3、三权分立原则

在制度流程的制定过程中,最少要有三个角色,即发起角色、执行角色、监察角色,其基本原理就是三权分立思想(立法、行政、执法)。

4、节点控制原则

制度流程设计常常遭人诟病为“官僚主义”的主要问题,在与没有分清什么是流程该管理的部分,什么 是沟通需要解决的部分。
制度流程的是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而不是试图控制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不要陷入微观管理,造成流程 过于繁琐,审批手续一堆,拖沓冗长。
制度流程不是用来沟通的,流程解决的是规范的问题,是为了达到“规范的做事情”,而不是解决人与人 的沟通。把流程用做沟通工具使用,是制度流程成为“官僚主义”的最主要原因。
要学会先沟通,再走流程,这是成功的关键。

5、时限控制原则

制度流程被人诟病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拖沓冗长”。等流程走完,事情都给耽误了。因此,对于流程的每个步骤,都需要设定时长,避免流程的“梗阻”。
对于超时的流程,会由相关人员负责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按流程汇报给上级具体处理。

6、及时提醒原则

规范指南如果和标准操作程序(SOP)分离,就永远没有人会看。
规范指南的最为重要的来源,就是曾经犯过的错误,这是最为宝贵的血的教训

7、事中监察原则

在流程制度的设计过程中,监察环节,不可缺少。监察环节的缺少,是走形式化流程的根本原因。
在流程的结束阶段,必须要有监察的环节;在流程中间阶段,视流程的正式化程度,酌情增加监察环节。流程监察注意也不要过度。

8、绩效导向原则

对于每个流程的执行,在其结束部分,必须要有流程发起人对执行人的工作评估

  1. 优 工作成绩超出预期,质量优秀,则为优;
  2. 良 工作正常完成,质量无明显差错,则为良;
  3. 中 工作完成,但过程 中有一些问题;工作有一定延迟,或有内外部原因造成,但结果尚可,则为中。
  4. 差 工作因其主观原因未完成;或完成,但过程中问题较多,结果不令人满意,则为差。工作流程完毕后,任务下达人对执行的人满意评估的评价很重要,考核分数会影响到执行人的工作绩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